中国石油期货要缓行
- 时间:
- 浏览:0
- 来源:期货交易网
【相似文献】
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
前20条 1 刘导波; 油价波动亟待发展与完善中国石油期货市场[J];价格理论与实践;2005年10期 2 陈洪涛;周德群;韩谊;; 基于灰色关联理论的中外石油期货价格时差[J];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;2008年03期 3 管清友;; 建立期货市场规避油价风险[J];银行家;2006年04期 4 伍艺;何玉梅;; 高油价背景下我国石油期货的发展[J];特区经济;2006年11期 5 彭鹏;; 石油金融化问题研究[J];北方经贸;2008年01期 6 高新伟;; 油价风险国际化分散是控制物价的有效途径[J];价格理论与实践;2008年05期 7 刘导波;; 油价波动亟待发展与完善中国石油期货市场[J];全国商情(经济理论研究);2006年02期 8 吴丛生;; 国际石油交易风险管理的工具与方法[J];国际金融研究;1991年06期 9 宋旭明;张勇;; 我国建立石油期货市场的意义及其法律规制[J];华东理工大学学报(社会科学版);2009年01期 10 林娜;; 石油期货何日复盘[J];中国商界;2002年06期 11 蔡玲;; 发展石油期货市场争夺石油定价权[J];中国对外贸易;2008年07期 12 吴文洁;周立军;; 我国石油安全的战略选择——重启石油期货市场[J];特区经济;2009年02期 13 李辉;; 世界石油金融市场的发展与我国的对策[J];上海金融;2007年04期 14 梅应丹;高立;; 石油价与中国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[J];商业文化(学术版);2008年10期 15 林建;王安建;于汶加;邹愉;; 石油期货市场机制及对中国石油安全的影响[J];地球学报;2010年05期 16 王索;; 我国石油金融化的构建和发展初探[J];石油天然气学报;2007年03期 17 曹新;; 国际油价波动与中国石油安全[J];天然气技术;2007年05期 18 李泊溪; 2001年中国经济发展的政策选择[J];中国投资;2000年12期 19 温梅兰;; 石油定价机制改革毋轻言放开市场[J];粤港澳价格;2005年11期 20 ; “绿色化学”在发展[J];腐植酸;2006年02期
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
前10条 1 张远;汪同三;蒋益军;潘渝;李江;; 2000年中国经济发展总体定量分析模型体系[A];发展战略与系统工程——第五届系统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[C];1986年 2 伍新木;宋栋;; 长江经济带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与作用[A];长江流域经济文化初探[C];1997年 3 臧旭恒;; 经济全球一体化:中国经济发展面对的机遇与挑战[A];“三个代表”重要思想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研讨会论文集(上)[C];2003年 4 沈越;; 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[A];和谐社会:公共性与公共治理——2004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[C];2004年 5 袁志刚;; 序[A];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(2007)[C];2008年 6 周世俭;; 美国经济走势分析及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[A];21世纪初世界经济格局与中美经贸关系:全国美国经济学会会长扩大会议暨“21世纪初世界经济格局与中美经贸关系高级论坛”论文集[C];2004年 7 陈飞翔;居励;; 对外开放与中国经济发展——基于资源配置机制视角的一个理论分析[A];中国经济60年 道路、模式与发展: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(2009年度)经济、管理学科卷[C];2009年 8 杨运杰;; 改革30年中国经济改革发展战略的回顾与展望[A];改革开放与理论创新——第二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“百人工程”学者论坛文集[C];2008年 9 杨敏英;; 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能源挑战[A];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(下)[C];2007年 10 张宝军;; 中国经济发展的部门均衡性分析——一种基于投入产出技术的优化方法[A];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中国经济发展——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十九次大会论文集[C];2005年
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
前10条 1 陈洪涛; 石油期货市场多重分形特征及相关问题研究[D];南京航空航天大学;2009年 2 林立; 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升级研究[D];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;2012年 3 乔晶; 中国加工贸易发展的经济效应及可持续性研究[D];重庆大学;2011年 4 丁蕾; 产品内分工下的加工贸易价值链提升研究[D];山西财经大学;2010年 5 祭立怀; 中国对外经济交往研究[D];中央民族大学;2007年 6 周华起; 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区位选择与中国经济发展研究[D];吉林大学;2009年 7 吕金营; 石油价格冲击传导机制研究[D];西南财经大学;2012年 8 韩冬炎; 中国石油价格形成机理及调控机制的研究[D];哈尔滨工程大学;2004年 9 沈克华; 加工贸易技术溢出的机制与效应研究[D];上海社会科学院;2011年 10 张大勇; 加工贸易对中国工业化的影响研究[D];华中科技大学;2005年
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
前10条 1 苗绘; 国际石油安全形势下的中国石油期货市场建设[D];云南财经大学;2012年 2 苑玉梅; 我国加工贸易发展与管理策略[D];对外经济贸易大学;2002年 3 朱婷婷; 安徽加工贸易发展问题研究[D];安徽工业大学;2011年 4 吕颖萱; 论珠海市加工贸易的现状与前景[D];对外经济贸易大学;2002年 5 霍焱; 我国加工贸易产业转型升级问题研究[D];云南财经大学;2010年 6 马欣; 加工贸易与一般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的比较研究[D];南京大学;2011年 7 陈文涛; 广东加工贸易存在的问题与对策[D];暨南大学;2000年 8 夏妍妍; 中国石油期货市场研究[D];中国地质大学(北京);2011年 9 周揽月; 论我国加工贸易的管理与发展[D];电子科技大学;2001年 10 陈国庆; 我国加工贸易发展战略探讨[D];安徽大学;2004年
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
前10条 1 ; 中国经济发展没有过快而是偏快[N];上海证券报;2007年 2 本报记者 童海华; 多云转晴间有零星小雨[N];中国经济导报;2007年 3 新华社记者 韩洁陆裕良; 保证经济平稳健康运行[N];济宁日报;2007年 4 林建杨徐兴堂; 奥运后中国经济会否遇“拐点”?[N];经理日报;2008年 5 本报记者 韩金池; 王梦奎:中国经济发展面临战略性转变[N];中国工业报;2005年 6 本报记者 贾柱; 冬天来了,春天还会远吗?[N];中国工业报;2009年 7 记者 车玉明 江国成 刘铮; 把困难估计更充分 把措施准备更周密[N];新华每日电讯;2008年 8 本报记者 马晖; 生态城市:中国经济发展“新引擎”[N];21世纪经济报道;2010年 9 本报特派报道组成员:李慧莲、谢宝康、王彧、张娜、王小霞、范思立、赵海娟、张玉雷(李慧莲、王彧执笔); 专家纵论“十二五”经济大势[N];中国经济时报;2010年 10 作者为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 陈栋生; 东部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“引擎”[N];江苏经济报;2003年(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删除)